傣族服装一般多少钱-文山傣族服装定做
傣族的历史
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在叭真的带领下统一了傣族的各个部落,建立了景龙金殿国。勐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族的主体傣泐人正式形成。
元明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是大量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傣族和汉、景颇、佤等族人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多次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傣族人民又与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为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作出了贡献。
扩展资料:
傣族习俗
1、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2、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3、花街节,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百度百科-傣族
第一次来西双版纳怎么玩?
前往西双版纳常有两条线路,走北线,从云南省会昆明南下,经玉溪、普洱到达景洪。另一条线路是向西经文山、红河、元阳等地再南下,走绿春、江城,直达云南最东南角的勐腊县。作为中国唯一被世界公认的热带雨林,它海拔较低也温暖,气候条件很友善。不会有高原反应,各种身体素质的人都宜居。想来西双版纳玩?那你接下来可一定要看好咯~ .
新买的小清新蕾丝裙已到手?鲜艳的服装还没机会穿?幸好,即使在白雪飘飘的季节,还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时间暂停,把夏日留住。在澜沧江吃甜甜的菠萝饭,裙子、外套的混搭术足以度过日夜温差。这就是冬春游的首选度假地?西双版纳。版纳一年只分旱季、雨季,推荐的旅游时间是旱季(每年10月至来年5月),暖和又不会爆晒,体感舒适,但妹子们还是要带一支防晒霜。?
很多人对西双版纳的印象就是孔雀和傣族姑娘,可是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想玩的有特色不重样?且看我接下来要为你们推荐的这三种玩法。推荐玩法一:深入奇境,雨林探秘历险?原始森林、植物园、野象谷、丛林穿越推荐玩法二:亲子情侣度假的妙趣畅玩?版纳万达乐园、傣秀推荐玩法三:大胆热辣的异域风情?印象澜沧江、泰国街、中缅边界、红艺人?
目的地?原始森林公园、勐仑植物园、野象谷、望天树适合人群:**迷、小说迷,喜欢冒险,好奇心强的朋友。
线路特点:全程重点放在体验版纳的自然神秘风光。深入雨林,身心吸氧。西双版纳占了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这个名字在古傣语的意思就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士?。一提到理想、神奇、乐土这些字眼,很容易就让我们有了对远方征途的无限遐想和憧憬。而西双版纳真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从民族到历史、到大自然,都接近神或灵性的信仰。
勐仑植物园,是中国面积最大、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植物园,流到这里的澜沧江支流?罗梭江刚好拐了一个弯,把陆地围成一个葫芦形的半岛,人们就把它叫做葫芦岛,植物园就建在岛上。
游览顺序:植物园分东西2区,东区是热带雨林自然风光,区域大,建议买电瓶车票,纯靠步行太耗时间和体力。西区人工建设多一些,设施齐全,科普类的介绍较多。可以先去西区储备一些植物知识,再去东区的原始森林实际看,收获的震撼会更大。
原始森林公园景区特点:比起植物园的较强科普性,原始森林公园的娱乐性更高一些。
要不要坐电瓶车:这里同样推荐大家购买电瓶车票,因为景区就是建在原生态的雨林中,上山下山范围很广,步行太累。
电瓶车运行路线:电瓶车会在几个著名的景点停靠。孔雀放飞?爱伲山寨?九龙飞瀑?民族器乐展演?民族歌舞演艺场?沟谷雨林。
第一站孔雀山庄就是著名的看?孔雀放飞?的地方。湖中心有个亭子,在时间没到之前,可以先进去拍几张美照。一般人积累的比较多的时候,就会通知可以欣赏大名鼎鼎的孔雀放飞了。放飞之前,会有美丽的傣族姑娘和青年划着竹筏来到湖中心的亭子前,她们会展示生活里的一些情节。
第二站是爱伲山寨,有族人生活场景的展示,品尝免费的米酒,也有需要付钱的烧烤,品类挺多,柠檬烤鱼、烤肉都有。也可以加入竹竿舞的互动。爱伲山寨旁边就是九龙飞瀑。
第三站是民族歌舞演艺场。民族器乐、歌舞表演都有。晴天时会有泼水表演。
最后一站是沟谷雨林。这里是保护完好的热带雨林,能够获得徒步热带雨林的人生新体验。整个雨林里都是参天古木,林间的猴子不要随意逗弄,猴子聪慧,数量多,以免发生意外。
户外爱好者必玩:当然,这条线路推荐给**迷小说迷,肯定是因为除了它是真实的雨林,可以满足你看小说**时想象的画面外,还可以亲自体验一把丛林穿越的刺激紧张。原始森林公园里有个著名的娱乐项目,就是?丛林飞跃?。单人滑索,双人滑索,U型网等5大项目,在丛林地面上行走的人,老远外都能听到他们夸张的尖叫。胆子大的不要错过,一定试一把!
3. 野象谷
野象谷位于景洪市以北36公里。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觉得普通。其实觉得普通的多是在版纳玩了几天熟悉热带雨林的朋友,加上来一次野象谷又没见到传说中的野象,难免觉得扫兴。
地址:距景洪市约30公里。
门票:65元/人。野象谷索道单程50元,往返70元/人。
抵达方式:
(1)旅游专线车。在民俗风情园门口坐车,每天9:00始发到野象谷,15元/人。
(2)客车。在西双版纳客运站坐开往勐养、关坪等野象谷方向的车都可以,在中途的野象谷下车即可。
4.望天树
景区特点:从水、陆、空全方位体验雨林。
门票:景区大门票75元/人。空中走廊120元/人。玻璃廊桥120元/人,南腊河观光游船单程40元/人往返70元/人。套票198元/人(包含景区大门票+单程南腊河观光游船票40元+树冠走廊/雨林廊桥120元)
目的地?西双版纳万达乐园、傣秀适合人群:带孩子、老人出行的亲子游,或者是情侣约会。
线路特点:全程都是休闲娱乐,氛围比较轻松。在神秘中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你的童心将瞬间释放,因为这里的万达乐园有极富想象适合亲子以及长者同乐的设施、世界级规格表演剧场,和傣族原生文化,对前来收获缤纷欢乐的家庭有超强的吸引力。乐园分为水乐园和陆乐园~约会、亲子,想怎么玩都合适。
在中国除了云南有傣族以外 还有哪里有?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被称为“泰族(Thai)”,在老挝被称为"佬族(Lao)",在缅甸被称为“掸族(Shan)”,在印度被称为“阿洪族(Ahom)”,在中国被称为“傣族(Dai)”,但均自称“Thai”或“Dai”。
全球有傣族人口约650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缅甸中北部、老挝、泰国等地区和国家。
中国境内有傣族人口126万(2006年数据),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支流域、怒江流域、澜沧江流域、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包括:傣弄(德宏、保山、临沧、普洱)、傣泐(西双版纳、普洱)、傣阮(西双版纳)、傣痕(普洱)、傣丹(红河、文山)、傣皓(红河、文山)、傣良(红河、文山)等。
帮我介绍一下傣族的起源和历史
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传统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其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在唐代就已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 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关于苗族服饰的资料
苗族服饰简介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关于苗族的资料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跳花节”
是以吹芦笙伴歌舞为主要特色
的文化盛会,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时机。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
苗族自治地区
建国后,先后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
贵州威宁彝族 *** 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3日)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
两位苗族妇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纸。贵州省
丹寨县石桥堡的白皮纸制作工艺已有1000
多年历史。1000多年来,当地苗族群众借
鉴汉族的造纸技术,以当地丰富的树皮、
杉根来制作白皮纸,其造纸工艺与明代宋
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法大体
相似,保持了中国古代生产皮纸的传统。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
苗族的资料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跳花节”
是以吹芦笙伴歌舞为主要特色
的文化盛会,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时机。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
苗族自治地区
建国后,先后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
贵州威宁彝族 *** 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3日)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
两位苗族妇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纸。贵州省
丹寨县石桥堡的白皮纸制作工艺已有1000
多年历史。1000多年来,当地苗族群众借
鉴汉族的造纸技术,以当地丰富的树皮、
杉根来制作白皮纸,其造纸工艺与明代宋
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法大体
相似,保持了中国古代生产皮纸的传统。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
苗族服饰的特点 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伐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苗族银饰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服饰(要图和介绍)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一种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苗族男子的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我们所说的苗族服装的款式多样,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节日盛装或者叫礼服。苗族服装按地域可分为五种型制: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发髻也有较大差异。黔东南苗族服饰大约有30多种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流行于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
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
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苗族没有文字,她把服饰作为载体,因而苗族服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很高的美感或观赏价值、很深的文化内涵,它还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苗族的蜡染和刺绣艺术就代表了苗族服装的制作艺术。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一般的苗族蜡染是先在整块的布上绘制各种图案,然后再进行染制。苗族刺绣技法多样,图案丰富。据统计,苗绣技法多达十二种,有平绣、挑花、锁绣、堆花、贴布、打籽绣、钉线绣、辫绣、绉绣、锡绣、马尾绣等;色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色调,一种是紫色调,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图案也是极为丰富的,有各种花卉、稻谷、鱼、鸟、龙、凤,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来作为图案绣在衣服上,还有很多刺绣图案把传说故事都用在里边。苗族刺绣的使用主要是作为苗族服装中头巾、衣领、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装饰。
苗族服饰的图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有街道、城墙、角楼;那披肩......>>
苗族服饰 男子服饰为黑色无领,肥身对襟衣,纽扣为金属制品,下装已改着汉族装。剃光头或以长头巾缠头
苗族服饰都有什么象征意义? 苗族服饰象征意义有:
[苗族历史] 解读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其现行的每件款式和饰物几乎都隐藏有极为古老的文化内涵。一定的服饰符号系统与相应的史诗、神话、传说、习俗解释所构成的全面阐释系统,起着沿袭传统,追根忆祖、记述往事、储存文化信息的巨大作用。在少数民族服饰的百花园中,苗族服饰最能系统地体现祖源与战争迁徙这类历史意识。苗族服饰的相当部分,都可说是历史意识的符号载体,而祖源与战争迁徙,亦可说是苗族服饰千年不辍的母题。
黔东北松桃和湘西苗族的“骏马飞渡”、“江诃波涛”图案;黔西北威宁、赫章和滇东北彝良苗族“天地”、“山川”、”田园”、“江河”、“城池”图案;川南苗族的“黄河”、“长江”、“城池”图案;贵阳市郊高坡苗族“蚩尤印”图案;黔东南凯里、黄平、施秉、台江一带苗族的“媪仿”
(黄河)、“媪育” (长江)、“盖霞” (军旗)图案等,就是其历史传统在服饰上绽开的奇葩。它们是苗族妇女盛装诸图案的母本,含有“妈妈花”的意思。即主体图案“母花”。图案的构思、设计、造型不仅凝聚着苗家妇女劳动智慧的结晶:还表现出苗族人民对历史祖先故土、战争、迁徙的回忆与缅怀之情.凝聚着巨大的心理容量和强烈感 *** 彩的诸多原型。它是一种社会历史意义沉淀,一种深厚的符号积累。
“骏马飞渡”
图案是凤凰、古丈、松桃一带苗族的花边、花带最流行的图案。其特点是色调古朴,素雅大方。造型是:首先出现一条洪水滔滔的大河。苗语叫做“埋迈埋清”,即“浑水河”
之意。苗族妇女是根据花边带底色来说的。花边图案是由无数个像“马”的花纹组成的,相互连成一串横贯河水中间,表示万马飞渡黄河,驰骋中原。苗语谓之“大迈档务”
或“大迈长务”.意为“骏马飞渡大河”。“大迈”即“飞马”的形象,有“迈单”一直足马、“迈勾”一变足马之分,
比较抽象。只有从名称上才能联想到它们相似于直立的马鬃和或弯或直的马足,其造型与汉字的“马”的原始型态接近.构图虽然简单但富有腾空起飞之猛势,它包含勇猛顽强的意义。
的两边是由无数个形似三角形的或像花塔式的山叠着山相间排列,苗语称之“高本高介”
和“毕高”。意为“金山银山”
(苗族古歌中则有洋洋千言的一篇描述“运金运银”的活动场面).表示崇山峻岭.五颜六色。编织这些图案(山塔)时.均采用红、绿、蓝、黄、橙、紫各种颜色丝线挑绣而成.给人以一种悬崖深谷意境的感觉。
“骏马飞渡”
图案的两边用一条像铁轨式的图案镶嵌着顺水流方向延伸,苗语叫“乃勾阿登”,汉意就是“大路上的脚印” (此图案在中部方言黔东南苗族妇女服饰刺绣中使用频率颇高。当地苗语谓之“绞欧”,即“江河的意思”;海南岛苗族蜡染中此“江河”
图案也相当普遍)。
位于花带上的“江河波涛”图案的花纹更加明显,呈现两条白色横带,带中由一些细小的星点组成,花纹隐约可见。苗族说是表示黄河、长江同向奔流,苗家妇女管它叫“欧多民务”。北岸是些较小的土山坡,妇女称之“秀高刃”。两条大河的南面,是一朵朵既像花又像树,又像人乘船等形状组成立形花簇象征划渡式的图案,妇女们说它代表“洞庭湖”。这些图案脚下再次出现水波浪式花纹。苗语谓之“昂务乃本”,汉意就是“经过大水大浪的妈妈花”。南岸有一条小路和一排松树.象征苗族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林青茂密的西南山区。
“江河波涛”
母题在“兰娟衣”
中也有生动展现。据说,黔东北苗族妇女穿的“兰娟衣”(一种没有衣领的女装)的来历,是一位叫“兰娟”的苗族女首领,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就想了一个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手袖子上用黄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
苗族服饰历史背景 (一)解放前的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用服饰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我们祖先曾度过了赤身的时代,那时“未有火化”,人们吃的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身上赤条条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东西。正如《庄子》言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积存下柴草,冬天用来烧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由此推知其他民族亦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为了获得御寒、遮羞、装饰的服饰意识,他们遂以最原始的天然材料如树叶、草叶或兽皮等裹身,从而形成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服饰样式和服饰意识。《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菅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考古学家也认为,“最早的服装是原始人把树叶、草叶缠裹在身上,或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后披在身上或掩于 *** 。” 《滇书》卷上称我国古代苗族“楫木叶以为衣服”,此亦印证。而到神农、伯余(黄帝臣子)、黄帝时期已被织造麻、丝布帛和垂衣裳的习俗所取代。(《礼记礼运篇》):“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淮南子汜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纟炎麻索屦,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领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又此可以想象,服饰的创造和演变是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
(二)解放后到90年代服饰
此时期的服饰纵横交错,既有传统的,又有改进的,类别繁多,交叉混杂,有关专家学者对此时期的服饰描述达六七种,笔者只选取比较典型的其中两种。
第一种描述见李廷贵教授等主编的《苗族历史与文化》第217页到218页:毕节北部的燕子口一带,穿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外穿白麻布大领对襟长衫,无系也无扣,衣襟缠于腰间,衣背、两肩都缀有桃花锦件,衣领也挑花纹,当地汉族称“花褡褡”。其无袖无衿无扣,穿后敞胸。穿在里面的大襟衣,右边的绣花栏干均外露。著多截百褶国长裙,上端约一半为青色,其余一半依次为白、黑、灰色,裙脚为白色。前束一张挑花裙围,头掺假发盘于顶上,发外以大绺红毛线束紧,脚以白布裹紧,男人多穿汉装。
第二种描述见吴仕忠等编著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第38页:少女绾髻于头顶,用红头绳挽头一圈扎紧,包青布头帕,帕尾上翘。上穿对襟无扣长衣,两袖缀彩色布和刺绣图案。外套挑花披肩缀有蜡画,系蜡染丝绣长围腰,围腰边缘绣有花纹图案,数条重叠,露出围腰花纹,系白麻布腰带,包白色绑腿,便装为右衽衣,襟边。衣袖饰有挑花,刺绣花边。男人汉服装扮。
(三)2000年后的服饰
据笔者现场调查:妇女盘发于头顶,无髻,外用挑花带裹饰,外缘垂珠串及彩线流梳,脑后用铝条花布珠串等做成的两角像兔子耳朵向上翘起,后脑帽沿下缝上一块青色刺绣花帕遮于后面,直达颈部。上衣低领右衽,是绣花栏干的大襟短衣,衣肩围有一块半圆形的绣片贻饰,周边垂缨络,衣袖,衣身均用挑花或刺绣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有桃花形,棱形等。下装为蜡染的白褶裙,裙长膝盖头,从裙头到裙脚,依次交叉以蜡染,织锦装饰,形成若干花包饰段。前系一与裙同长的挑花围腰,两端上各系有挑花飘带,绕腰一周系于身后。飘带末端以缨穗装饰。绑腿一种是百麻布裹腿,一种是长方形挑花巾,缠裹时花纹外露,也有用挑花布做成裹腿样式。内装海绵,套于腿上时,用按扣或拉链。脚穿现代皮鞋。服饰所用布料多为集市上最好的布料或上等丝织品。男装以现代汉服为主,但为展现民族风采,弘扬......>>
苗族服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